「你在香港?」
「我要飛了。」
也不知由什麼時候開始,這兩句成了朋友之間的對話內容之一,身邊充滿了一個個出走找人生的朋友,於是收集了很多hallo-and-goodbye的故事。
朋友去澳洲working holiday,從申請到辭工,到起行,一切都是在一個月內發生,縱然背著要償還grant loan的責任,作為長子的家庭負擔,但憑一腔青春的熱血,體驗人生的理想,他還是丟下香港的一切,就這樣出走一年。
無心插柳
「其實我覺得,我們這一代,大家都想往外跑,因為世界很大,而香港很壓迫。」他概嘆。
從認識他起,便知道他想做一個機師,「其實想做一個機師,也不過是為了想滿足自己想四處飛的願望。」他說。
只是考一個機師牌的成本太高,在儲好成本前,退而求其次,他打算做一個空少,但去面試途中,因為無端的大塞車,他遲到了。Maybe it is meant to be.最後他成為了地勤人員。本想做滿一年,拿了年终的機票優惠,飛一圈再去Working holiday,可是大學的一個師兄回來香港,準備第二輪的工作假期時,叫他一起闖天下。
Chances are here, grab it or lose it. 反正也不一定申請成功,抱著一試無妨的心態,他遞了申請表。誰知,申請在兩星期後便批核了。冥冥之中,一切都像有注定一樣,之前一直想儲夠錢去澳洲學飛機駕駛,或許現在也是一個機會,在澳洲一邊工作,一邊旅行,或許也可以儲錢學飛機駕駛,把心一橫,遞了辭職信。
社會螺絲
半年的工作人生,他說感受最深的是,大家都只是社會這個龐大機器中的一個螺絲,只是工作流程的其中一環。每天工作時間9-10小時,上班下班,來回路程2-3小時,工作不算沉重,可是很熬人,回到家好像有被搾乾搾淨的感覺,買了幾本書,也只看了1/3,放假了,人累得只想呆在家,睡個覺,連朋友的相約也懶得應酬,營營役役地活著,為名為利,再圖個安樂窩。
「只是在追名逐利的背後,最後才發現其實需要的不多。」我搭了一句。
他點頭,「只是在香港這個大環境下,你會不知不覺被薰陶,成為當中的一員,最後忘記了初衷。」
「所以大家才會想出走,提醒自己,世界很大,不要忘記初衷。」我應道。
交換故事
他說這次旅程,他有一個小計劃要進行。
他說,小時候聽過一個日本傳說,大概是有一個人去流浪,用身上一件對他無關緊要的東西,一路與不同的人交換,最後換了一件很貴重的東西。
於是,他也有一個類似的想法,用一件物件與旅程中遇見的人交換,同時還得跟對方說一個背後的故事,然後把換得之物,跟下一個驛站遇見的旅人交換。
他也想開一個blog,把每件物件和每個換來的故事寫下來,於是物件的主人可以籍此知道物件的下一個去處以及當中的故事,最後不僅是他個人的故事,亦是旅人之間的聯繫。
我拍手叫好!
他說,他煩惱的是,一個有故事的物件,那對他就有一定的意義,他未必想交換,如果物件與故事的交換可以分開,那便失去了計劃原本的意義。
我只是說,「去換吧,故事與物件的主人都是你,那亦未必是全然的分開。」
他帶點保留地點了點頭,他滿懷憧憬地說,期望在一年內從Perth流浪到Tasmania,想到要去大堡礁潛水,要skydiving,要去看The Rock,要學駕駛飛機,如果有可能,去紐西蘭兜一轉,開始擔心不夠時間。
我想這是個crave for stories 的年代,他相約喝coffee的原意是因為看了我在blog中寫了不少旅途中遇見的人和事,覺得很感興趣。喝完咖啡後,我們沿著彌敦道,從旺角走去尖沙咀,談著這些那些的人生點滴。
他說他想開一間咖啡館,這叫我想起了電影《第36個故事》,故事是說有一對姐妹開了一家咖啡店,當中有了一個以物易物的服務,有一個身為飛機師的客人,用35塊香皂和背後的35個故事去換咖啡,而最後,姐姐把自己的股份換了去35個故事地點的機票,找尋屬於她的故事。
跟別人換東西,聽到了很多本來不屬於自己的故事,可是聽多了,也會希望有一天,自己有故事跟人家換啊!
願一路安好,期待你夢想交換的故事!
也很喜歡那電影啊。姐妹倆和媽媽的interaction實在真實得娛人!
ReplyDelete唉唉唉,出走出走出走。對我怎麼這麼難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