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對上一次拿著書本閱讀的經驗是什麼時候?在這個智能手機、平板電腦大行其道的世代,拿著書本閱讀似乎是上世紀的潮流。
一個職場新鮮人,在失意一天後的第二個早晨,坐在東鐵車廂,我放下了平時拿著智能手機,抓緊時間閱讀各大媒體報導的習慣,捧著《Catch》,一字一句閱讀當中的作者對信仰、對生活的品味,當中的迷思,與自己、上帝的對峙,心頭一震,那不是當下的光景,再讀下去作者對祂的順服交托,片言隻字間竟平撫了自己那顆揣揣不安的心。就像初中時讀《Catch》,讓我知道除了本身教會的一套未必是信仰的全相,有質疑並不是大逆不道,而信仰本身就是經過千錘百鍊的仰賴。
從初中時開始讀《Catch》,繼而成為當中的編委、專欄作者之一,當中文字的結緣,說到底,是生命之間的連接。在策劃Cover
story時,編委們一起討論、分享、質疑、辯論,最後主編容讓我們沒有結論,因為《Catch》從來就不是要給人明確的答案,而是引發思考,讓人知道世情的多面性。文字背後亦是我們對生命的叩問,因而讀者在閱讀時,會有找到「同路人」的感覺,因為在信仰的路上,大家都是一位學生,只不過是有資深及閱歷尚淺之分。
在這個社交網絡盛行的年代,點擊率量度了新聞的重要性,「讚好」的多少代表內容的有見地與否,但白紙黑字《Catch》的重要性不能用點擊率去形容,不能用多少個「讚好」去彰顯,因為對生命的影響從來就不是可以量化的。
P.S. 我所寫的專訪都是為《Catch》而寫,所以在財政年度尾,替它向贊助商寫了一些感言,也當是為 catch-and-I寫一個註腳。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